电磁搅拌(EMS)是一把“双刃剑”,理解并驾驭它,是实现熔池均匀化和高效去除夹杂物的关键。
1.电磁搅拌(EMS)的原理及其对熔池均匀性的影响
在感应熔炼炉中,电磁搅拌是一种伴随感应加热而自然发生的现象。
- 产生原理: 感应线圈中的交流电产生一个交变磁场。该磁场穿透炉料和熔融金属,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,在熔体内感应出涡流。
- 洛伦兹力: 这些涡流与磁场自身相互作用,产生强大的体积力,即洛伦兹力(F = J x B,J 为电流密度,B 为磁通密度)。
- 熔池流动: 洛伦兹力的分布在熔池中是不均匀的,它在熔池的中部和上部最强,推动金属液体从中部向上流动,到达液面后转向炉壁,然后沿着炉壁向下流动,在底部汇合后再返回中心。这就形成了一个经典的双涡流循环流动模式。
电磁搅拌对熔池均匀性的核心贡献:
- 温度均匀化: 这种强烈的对流循环极大地促进了热量传递,消除了熔池内部的温度梯度。它能将过热区的热量迅速带到低温区(例如新加入的冷料),确保整个熔池温度高度一致,防止局部过热或过冷。
- 成分均匀化: 在添加合金元素时,电磁搅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机械搅拌作用。它能迅速将新加入的合金(如锰、硅、铬等)分散到整个熔池中,确保化学成分的快速、完全均匀化,避免偏析。
2.如何通过频率和功率优化搅拌效应
搅拌的强度和模式(深度、速度)并非一成不变,它主要由感应炉的两个关键运行参数——频率(Frequency)和功率(Power)——共同决定。
功率(Power)
功率与搅拌强度成正比。这是一个直观的关系:
- 提高功率: 意味着增大了线圈中的电流,从而导致磁场强度( B )和感应涡流( J )同时增强。根据洛伦兹力公式( F = J x B ),搅拌力会显著增大。
- 表现: 熔池表面的“鼓包”(弯月面)更高,熔体流动速度更快,搅拌更剧烈。
Hz 频率(Frequency)
频率与搅拌强度成反比,这是最关键的控制点,其原理是“趋肤效应”。
- 趋肤效应: 交流电在导体中传导时,倾向于集中在导体的表面,频率越高,电流穿透的深度(趋肤深度)就越浅。
- 低频 (如 50 Hz – 500 Hz):
- 趋肤深度大: 电磁场和洛伦兹力能穿透到熔池的深处。
- 搅拌效果: 产生强烈、深层、遍及整个熔池的搅拌。这种强对流非常适合熔化大块炉料、合金化以及均质化大容量熔池。
- 高频 (如 1000 Hz – 10000 Hz):
- 趋肤深度浅: 电磁场和洛伦兹力集中在熔池的表层。
- 搅拌效果: 搅拌相对较弱,且主要局限于熔池上部。加热效率高,但整体对流能力不如低频。
控制策略概要:
- 若需强力搅拌(如熔化期、合金化期):应使用高功率和低频率。
- 若需减弱搅拌(如精炼期、保温期):应使用低功率或高频率。
3.电磁搅拌与非金属夹杂物控制
非金属夹杂物(如氧化物、硫化物)是钢水纯净度的“天敌”。电磁搅拌对夹杂物的控制具有决定性的“双面效应”。
A. 积极作用:促进夹杂物去除
电磁搅拌通过以下两种主要机制促进夹杂物的去除:
- 碰撞聚合(Stirring-Induced Collision):
- 在强烈的湍流搅拌下(尤其是在低频高功率时),熔池中的微小夹杂物颗粒(如Al₂O₃, SiO₂)的动能增加,彼此之间的碰撞概率大大提高。
- 它们碰撞后会聚集成尺寸更大的夹杂物团。根据斯托克斯定律,夹杂物的上浮速度 v 与其半径 r 的平方成正比。
- 因此,搅拌使得小夹杂物“长大”,从而急剧加快它们上浮至渣-金界面的速度。
- 运送与吸收(Transportation & Absorption):
- 搅拌形成的向上流动(特别是在熔池中心)能主动地将这些“长大”的夹杂物“托举”和运送到熔池表面。
- 一旦到达表面,这些夹杂物就会被覆盖在熔池表面的精炼渣层(Slag)所吸收和固定,从而与金属液分离。
B. 消极作用:卷渣(Slag Entrapment)
这是优化控制中最大的挑战。
- 问题: 如果搅拌过于剧烈(功率过高或频率过低),熔池表面的弯月面会过高,液面波动剧烈。
- 后果: 这种剧烈波动会破坏稳定的渣层,导致表面的精炼渣(及其已经吸收的夹杂物)被涡流重新卷入金属熔池中,造成二次污染。这种现象称为“卷渣”或“卷入”。
- 危害: 卷渣不仅使之前的精炼成果付诸东流,还会将大块的渣团打碎成难以去除的微小渣滴,严重恶化钢水纯净度。
4.最终的优化控制策略:分阶段控制
为了解决上述“双面效应”的矛盾,实现“既要均质化,又要去除夹杂物”,必须采用分阶段的优化控制策略:
阶段一:熔化与均质化阶段
- 目标: 快速熔化炉料、实现成分和温度均匀。
- 策略: 采用高功率和中低频率(例如 200-500 Hz)。
- 效果: 此时需要强烈的搅拌来传递热量和混合合金,同时强搅拌开始促进夹杂物的碰撞聚合。此时的卷渣风险可以暂时接受,因为首要任务是均质化。
阶段二:精炼与净化阶段(关键)
- 目标: 去除夹杂物,防止卷渣。
- 策略: 在熔化和合金化完成后,进入精炼(或静置)阶段。此时应显著降低搅拌强度。
- 主要手段:大幅降低功率。
- 辅助手段: 如果设备允许,可切换到更高频率(或极低频率如 3-10 Hz 的专用精炼搅拌)。
- 效果: 此时的搅拌变为“温柔”的搅拌。这种“弱搅拌”强度足以防止熔池温度分层,并能轻柔地将已经聚合长大的夹杂物托举到液面,但又不足以破坏渣-金界面的稳定。这为夹杂物上浮和被渣层平稳吸收创造了最佳的动力学条件。
总结: 感应熔炼的搅拌控制,其精髓在于“先大后小”——即“强搅拌”用于熔化和均质,“弱搅拌”用于精炼和净化。通过在熔炼的不同阶段灵活调整功率和频率,可以在最大化熔池均匀性的同时,有效控制非金属夹杂物的上浮去除,并最终避免灾难性的卷渣。